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 2023-01-10 08:40:57
去年初我們三位學者對中企國際化發展的年度預測是一個“復”卦,堅韌不拔、多方試探,發現全球經濟復蘇中的新機會,有所復才能見天地之心,從而在2022年中胼手胝足、韌性生長。今年我們對中企國際化的新年展望是動在順中、內陽外陰,循序反復,從而能在各種不確定的事件中進退自如,生生不息。我們預測的2023年中國企業國際化十大趨勢是:
1 低碳中和
氣候外交已經成為各國交流重心,去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次會議(COP26)取得了漸進的進展,各國領導人已宣布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也警告,地球升溫超過 1.5 攝氏度后,每增加 0.5 攝氏度,就會導致“極端高溫的強度和頻率明顯增加”,例如農業和生態干旱。但眾多新興發展中國家,例如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南非等國家由于人口規模、快速的經濟增長率和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在未來仍將大幅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些國家在讓數百萬人擺脫貧困的同時,也有著適應氣候變化的嚴酷現實的艱巨任務, 這給中國企業創造了大量提供低碳技術與解決方案的機會。而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本身就是巨大的技術試驗場,風能、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通過過去幾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全球競爭力。在中國特色的氣候外交中,中國政府應該在國際援助、國際貸款或貸款擔保中建立綠色基金,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講述綠色低碳故事。
2 靈活貿易
針對可能的美歐日“卡脖子”芯片斷供,中國要求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拜登政府推出很多具有保護主義的產業政策與中國競爭,最近的措施包括對綠色技術和半導體產業的補貼,以及對中國獲得先進芯片的限制。這些政策通過限制進入美國市場、限制對中國的出口和轉移投資,也導致美國與歐洲、亞洲盟友的關系緊張。歐盟可能會通過補貼本國的綠色科技和半導體產業來應對這些變化。針對這一趨勢,中國將更強調在國際舞臺上公平、公正的貿易投資環境。隨著世界經濟多極化發展,由美國、歐盟和中國領導的不同但相互關聯的幾個貿易組織將實現區域化共同發展。這將進一步降低貿易組織內部國家的市場準入,減少內部貿易壁壘,同時推高貿易組織外部國家的貿易成本,使其貿易效率低下。中國跨國企業需要注意增強在這個多極世界中適應不同規則與制度的靈活性。
3 多邊活力
由于對地緣政治調整和氣候變化挑戰加劇等不穩定風險的認知,許多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開展“友岸外包”、“近岸外包”、“中國+1”計劃,以建立更可靠的供應鏈。例如,美加企業向墨西哥和中美洲的轉移代表了全球制造業產能的邊際重新分配。但墨西哥等國還沒有能力取代中國成為各類商品的主要供應國。一方面,中國在疫情后又將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中企也加大了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投資,成為當地區域網絡的重要一環。非洲、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等地區的許多國家過去靠低成本生產商品和原材料實現了非凡的增長,現在正逐漸變得更加繁榮,對資源、商品和服務有著自己的需求。這些地區完全有權抓住全球化提供的機會,中國企業也應抓住發展機遇,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多極世界中保持多邊主義活力。
4 品牌出海
中國元素、中國品牌在卡塔爾世界杯大放異彩,象征著中國企業的品牌出海已經從“以量求存”邁入“以質取勝”的發展新階段。但面對不確定的海外市場,本土化運營、渠道布局能力以及如何提升品牌信任度,都是中國出海品牌面臨的巨大挑戰。如何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已經成為出海品牌打造爆品、深耕品牌建設的首要問題。出海品牌的基本功是“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執行”,特別是在產品力的表達方面,情感價值和功能價值都應該符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此外,“生態出?!背蔀槠放瞥龊5男滦螒B。如何通過當地的人才積累、在地的自主運營,通過本土化的用戶、組織、產品和市場等四個戰略維度的發展,實現中國企業品牌與全球經濟共演共贏,將是品牌出海的長遠戰略。
5 數字新境
過去兩年,我們都預測數字化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利器。目前,我們看到字節跳動為全球Tiktok打造的推薦算法成功搶奪了谷歌與Meta(Facebook)的數字廣告業務,51WORLD與土耳其頂尖智慧城市服務商Sampas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智慧城市、智慧園區等創新場景,打造強大的數字孿生解決方案;吉利旗下的億咖通科技(ECAEX )致力于汽車智能化,開發信息娛樂系統(IHU)、智能座艙、車載芯片模組解決方案、核心操作系統和軟件棧,還正在開發一款全棧式汽車計算平臺,去年年底通過反向并購(SPAC模式),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這些案例都表明中國企業在努力開發和運用元宇宙所帶來的創新增值技術,以期更高質量地建設海外項目。麥肯錫全球研究所 (MGI)研究發現,跨境數據流動對全球 GDP 的貢獻已經超過商品貿易。中國企業要擁抱數字全球化浪潮,在場景化創新的同時,也要在數據本地化要求、在線審查、數據隱私和保護等復雜的數據治理中適應各國不同的規則與法律要求,從而在跨境數據流動與價值快速增長中把握機會。
6 專精特新
近年來,中國涌現出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些企業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在各自的專項產品范圍或細分領域里卻獨領風騷,類似于“隱形冠軍”。這批企業給中國無數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通過自主或合作聚焦某個專項領域,即使是較小的企業也可以形成優勢,甚至是國際競爭優勢,突破有可能被“卡脖子”的供應鏈上的關鍵節點。具體來說,中國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開發出某個專項產品成為在國內和國際終端市場上的優質供應商,比如大疆和方太就是例子。更多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聚焦某個細分技術給國內國際的供應鏈配套,比如寧波的激智科技的光學薄膜技術。中國和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緊張地緣政治因素對很多中國科技產業帶來的影響反而給相關的中小企業帶來了一些獨特的機會。
7 外引內和
中國完整高效的工業產業鏈當前仍是吸引全球資本和產業的核心因素。在國家層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強調2023年將在“攻難關、穩增長、促轉型、強基礎”上下功夫,進一步發揮高技術產業在引領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新型舉國體制將進一步發揮作用,重點關注核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監測預警和苗頭性問題,對潛在的風險和現實的痛點、堵點、卡點逐個排查,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穩定。在產業層面,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國家戰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的提升將成為重點。具體措施應以專精特新企業銜接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增強產業鏈韌性,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同時,全球產業鏈也應積極與國內的產業分工結合在一起。中國也需要推出新一輪引進外國跨國公司的務實政策,從而產生更多的學習機會和知識溢出,推動全球供應鏈的知識合作生產。而更多運營效率較高的外國跨國公司的存在,有助于刺激本地采購網絡的發展,通過發展本地采購能力與外循環雙融整合。
8 生根當地
最近幾年,隨著中美政經關系的緊張、新冠疫情的肆虐及民粹主義的抬頭,逆全球化的傾向愈發明顯,國際商務環境變得前所未有的撲朔迷離。很多大型跨國企業在盡力維持一定的全球布局的同時,也在大力打造地區性和當地化的供應鏈和產業生態系統以避開地區和國家間的壁壘,減少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的很多跨國企業,特別是高科技領域受到很大的沖擊。眾所周知,華為在芯片供應和在一些主要西方國家的經營活動受到很大限制,抖音在美國也被指責其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我們認為中國跨國企業要增強其國際經營活動的韌性,必須更多以地區為導向,在東道國(特別是政治友善的國家)生根落地。具體來講,需要在當地建立相對獨立的治理體系,雇用、支持和信賴當地的高管,與當地的客戶、供應商、工會、政府和社區等主要利益相關者合作建立起一個互相依賴的商業生態系統,從而實現韌性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9 人員交流
國際旅行市場在疫情之后會報復性增長,《經濟學人》預測國際旅行的支出幾乎將恢復到2019年1.4萬億美元的水平。高盛估計,中國完全重新開放后,可能會使泰國這個受歡迎的目的地的GDP提升3%。最大的贏家將是香港特區,旅游業的增加可能將其GDP提高近 8%。同時,跨國公司國際人員交流恢復,“一次見面勝過萬封電郵”,雖然企業削減成本,商務旅行可能會疲軟一些,但國際人才的雙向流動開始恢復,這對中國跨國公司來說,更有利于招聘海外高級人才,輸出本土人才到各個海外分子公司任職或培訓。為此,這些出海公司應該及早利用各種國際交流機會,加速公司人力資源的發展。像億咖通科技在武漢、杭州、上海、大連、北京、蘇州、成都、馬來西亞吉隆坡、瑞典哥德堡、英國倫敦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利用全球各地的近2000位國際人才,實現了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的跳躍式發展。
10 風控合規
新冠疫情、地區恐怖主義、俄烏沖突及緊張多變的地緣政治因素,對中國跨國企業應對全球范圍的風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跨國企業在面對國際經營活動受限、跨國供應鏈“斷供”、外來者劣勢及東道國政府限制等挑戰和困難時,一方面可以借助內循環進行轉型,加強國內的創新及挖掘國內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需要聘用和培養具備跨國合規經營和管控全球風險能力的國內外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具體來講,中國跨國企業應該堅決擯棄粗獷和冒進型的國際擴張模式,聚焦在全球及國際多邊機制內(包括“一帶一路”倡議)的規范經營活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超過20年了,今后只有穩健成熟的中國跨國企業才能在國際商務活動中走得更遠。
總而言之,2023年將是全球經濟、資本流動、文化交流、氣候外交等在疫后艱難復蘇之年。在歷史上,每次全球危機的時候,總有不少學者預測“全球化將死亡”,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多年的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政治、文化包括氣候都越來越唇齒相依。大多數國家已經融入了全球經濟,整個世界將從進一步的全球化中獲益,尤其是服務貿易和無形資產貿易(包括數字貿易)在過去15年里一直快速發展,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雖然民粹主義與產業保護政策在許多國家抬頭,全球經濟秩序也變得更加多極化和碎片化,但疫情后的一陽復始往往也意味著事物新生的轉折點,或者全球化的新階段。有著全球視野的中國企業將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堅韌不拔、生生不息。
本版撰文:
孫 黎 美國羅威爾麻省大學創新創業副教授
李 磊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商業學副教授
路江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