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崔錚 2023-07-18 07:44:52
“十四五”是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時期。為支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綠色低碳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聚焦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完善“一帶一路”統籌協調推進與多邊合作對接機制,強化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持續推進“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合作,務實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
綠色絲綢之路建設高度契合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在國家的鼎力支持下,2017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并與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共同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提出“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的建設原則。2021年,商務部與生態環境部聯合推出《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工作指引》,提出防范生態環境風險、遵循綠色國際規則、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推動綠色生產和運營等10項重點工作,為“一帶一路”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委發布的《關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中,進一步提出“鼓勵企業參照國際通行標準或中國更高標準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相關要求,從“東道國標準”到“國際規則”,明確反映出“一帶一路”建設倡導遵循高標準的導向。
目前,中國以綠色低碳的技術、產品與知識信息服務為橋梁,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應對環境氣候挑戰提供積極有效的支持,為近120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3000余名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南南合作典范”。
應該看到,環境問題是全球各國人民面臨的共同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便積極倡導并推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其中,提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綠色化水平,起到了良好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進一步推動綠色絲路合作,突出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保護合作,在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綠色價值鏈、完善綠色發展制度等方面與各國形成合力,共同將綠色絲綢之路發展好、建設好,成為全球可持續合作的典范。
一是大力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在塞內加爾,中國積極參與達喀爾污水處理項目,改善周邊水質,重建海灘生態,惠及當地海灣沿岸地區數十萬居民。在加納,中國幫助完成深能安所固電廠項目,滿足加納25%的用電需求,用綠色清潔的能源緩解當地民眾用電緊缺的局面。在哈薩克斯坦,中企參與建設的札納塔斯風電場、圖爾古孫水電站等新能源項目助力當地向低碳轉型。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積極幫助“一帶一路”各國完成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共享綠色福祉。
二是構建綠色價值鏈。一方面,積極打造綠色產業鏈。以中國綠色智慧、中國綠色技術、中國綠色方案正不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果,開展強鏈、補鏈、延鏈、固鏈行動,加快實現集聚、規模、精細、高端發展,以“一帶一路”沿線的重點綠色項目和龍頭企業為核心,打造惠及廣大絲路沿線國家的重點支柱產業鏈,促進參與國的可持續經濟建設,為當地創造就業、增加稅收。另一方面需要加強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通過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發放綠色金融債券等方式,結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合作與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布局,積極參與綠色金融規則制定,出臺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綠色金融規范與標準,傳播綠色金融的理念,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完善綠色發展制度。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要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落腳點,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綠色發展,營造多方支持、合作創新的良好氛圍,共同打造綠色絲綢之路的生態環境共同體。比如,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和中亞國家達成的共識,雙方將積極落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中亞《綠色議程》地區方案和中國—中亞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攜手完善綠色絲路的制度性建設?!耙粠б宦贰苯ㄔO倡議共商共建共享,充分尊重各個國家的生態治理主權和環境政策的獨立性,以自愿參加和自主決策為機制,充分調動各國參與全球綠色治理的積極性,為沿線國家共同商議、集體發聲和協作行動提供平臺。(作者系遼寧大學中國開放經濟研究院教授)